外汇保证金交易指南

SAXO外汇交易(外汇保证金交易)指南

« 外汇及其汇率的决定斩仓的时机 »

三大汇率体系的演变

国际货币体系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国际经济学家罗伯特·所罗门曾说过:国际货币体系"就像城里的红绿灯一样","一个功能完善的货币体系能为国际贸易和投资提供方便,能自然地适应各种变化;一个功能差的货币体系不但妨碍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而且在对各种变化作调整时,甚至会起阻止和推迟作用,引起阻碍经济发展的动荡"。
  世界货币体系可以用不同汇率体系作为标志划分为三大类:金本位制、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浮动汇率又可分为自由浮动汇率和管理浮动汇率(managed floating exchange rate)。这些汇率体系基本上是按历史的程序发展过来的。下面我们将分别论述这三大汇率体系的发展和演变。

  1.古典的金本位制及其向纸币制的过渡
历史上最重要的汇率体系之一是金本位。在这一体系中,参与国之间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在1880~1913年间金本位以其最纯粹的形式占着统治地位。在这一体系之下,大多数国家的货币都与黄金挂钩,从而国与国之间在金本位的基础上建立了汇率体系。
  为什么各国货币都与黄金挂钩呢?这是因为金是最合适的世界货币。人类最早的货币有牛羊、兽皮、贝壳、布帛和金属等各种物品。由于金的自然属性,它逐渐取代了其他各种实物货币而成为真正的货币。金天然很纯,虽说金无足赤,但相对于其他金属可以说是近乎足赤了。金的质地均匀,且易于切割。更何况金的数量不多,难以开采,因而它含有的价值较高。随着世界范围商品交换的发展,金也就成了最理想的世界货币了。
  金成了世界货币之后,各国的货币都与黄金挂钩,确立了金本位。英国是在1816年实行金本位的,法国虽说是1928年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在1873年限制银币自由铸造时在事实上已是金本位制了。美国在1900年正式实行金本位制,但实际上在1873年也停铸银元。德国在1871年,日本是1897年相继都实行了金本位制。不发达国家实行金本位制稍晚于发达国家。埃及是不发达国家中最早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之一,那是在南非发现大金矿后的第二年,即1885年。墨西哥是1904年实行金本位制的,印度到1927年才实行金本位制。
  在这里我们想插一段中国的银本位制的废除。中国长期实行的是银本位制。1935年废除银本位制。美国在1929年经济危机的冲击以后,实施"白银政策",提高银价,以图操纵世界银市,迫使中国加入"美元集团",从而取得在对华贸易和投资的有利地位。结果使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在中国国内造成严重银荒,一时物价暴跌,企业纷纷倒闭。1935年11月在英国的操纵之下,国民党政府宣布废除银本位。由于当时金本位的地位已在动摇,中国也就没实行金本位,而是通行法币,即纸币制度。法币和英镑挂钩,1法币=英币1先令2.5便士,这样中国就加入了英镑集团。但美国在同年12月变更购银办法,抑低银价,使中国在国外市场出售白银处于不利地位。国民党政府被迫作出让步,补充宣布对美元的比价:法币1元=0.2975美元,这样又使法币同时依附于美元。有趣的是,最近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写了《货币的危害》一书,其中一章专门论述美国当时对中国的白银政策。他提到有一种观点是,美国的白银政策使中国在很长一段时期通货膨胀严重,促使了中国经济的破产。
  现在我们再回到金本位去。金本位的功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假如人们到处支付的只是黄金,于是要购买别国的商品只要支付相当于商品价格的黄金就可以了。这里没有外汇汇率的问题,因为金是世界共同的货币。当然每个国家都发行自己的金币,选择不同的金币单位。维多利亚女皇选的是1/4盎司的金量(英镑),麦肯利总统选的是1/20盎司的金量(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英镑的重量是美元的5倍,这就有个自然的汇率:5美元=1英镑。这是1914年以前金本位的基本情况。各国都倾向于用它们自己的金币,但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熔化金币,然后按当时的金价出售。除了有些熔化、海上运输和重新铸币的损耗,所有国家都按金本位的固定汇率交换,这汇率是由各国货币单位的含金量决定。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发展,国际结算增多,各国越来越意识到金作为支付手段,携带实在不方便,各国政府都逐渐过渡为使用信用货币,不过当时的信用货币仍是以金币为本位货币。银行券等各种信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币或黄金。但由于大多数国家黄金储备日益减少,这种制度无法再维持下去,到20年代,金本位制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的阶段。
金块本位制和金汇兑本位制都是由金本位制衍生出来的,是金本位制的两个分支。
  在金块本位制之下,国内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在一定数额以上才能按含金量兑换金块。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等国曾相继采用这种制度。如英国在1925年规定,银行券兑现只能兑换净重400盎司的金块。这是一种残缺不全的金本位,很不稳定,实行不过几年,192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后,都先后崩溃了。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在这种制度下,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对外则无限制供应外汇。银行券可以兑换外汇,但这种外汇只能到国外才能兑换黄金。这种制度,是把本国货币同另一金本位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并在该国存放大量黄金或外汇基金,以备随时出售外汇。
  一次大战的战败国德、意、奥等曾以国外借款作为外汇基金实行金汇兑本位制。除这些经济实力薄弱的资本主义国家外,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主要是国外殖民地。爪哇、印度、暹罗、菲律宾分别于1877年、1893年、1902年和1903年实行这种制度。清朝末年荷兰中央银行总裁卫士林曾主张中国实行这种制度。
  采用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在对外贸易和财政金融上受到与其相联系的金本位或金块本位制的国家的控制,在本质上是一种附庸的货币制度。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本位制的发达国家可以视其需要将货币贬值,也就是降低其流通的银行券的含金量,降低价格标准,这样,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落后国家由于要在发达国家存放大量外汇准备金,就会白白丧失部分价值。那些发达国家在30年代经济危机中,经常贬值货币以增加其输出。此外,因为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其银行券只能购买外汇,再用外汇到国外才能兑换黄金,外汇行市下跌又会使金汇兑本位制国家受到损失。金汇兑本位制与金块本位制一样也很不稳定,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以后,许多国家都实行纸币制度了。
  1923~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金块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仅存在于美国的金本位制都无法继续维持下去了。许多国家改为实行不能兑换黄金的纸币本位制。美国则稍有不同,虽也改为纸币本位制,但在1971年以前,对外国银行持有的美元还始终允许以官价35美元换1盎司黄金的比率兑换黄金。在纸币制的基础上,主要发达国家又把一些在贸易、金融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以及国外殖民地联在一起,组成货币集团,建立其内部的依附性的汇率制度。主要的货币集团有英镑集团、美元集团和法郎集团,后来这些集团又先后发展为英镑区、美元区和法郎区。
  英镑区:英国控制下的排他性国际货币集团,成立于1939年,前身是1931年组成的英镑集团。它是英国为其经济扩张,同美国等国家相对抗,以争夺国际市场的工具。英镑区的范围主要有除了加拿大以外的英联邦各国和地区,以及爱尔兰、冰岛、马尔代夫、科威特、约旦、阿曼、巴林、卡塔尔、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塞拉利昂等国家。在英镑区内,各国货币对英镑保持固定比价,随英镑的变动而改变汇率。区内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贸易、信贷都用英镑结算。资金移动在区内不受限制,对区外国家则须经外汇管理机关批准。区内各国和各地区收入的黄金和美元须按一定的比例售给英国财政部,集中存入"美元总库",作为英镑区的共同储备。1971年世界货币危机深化后,不少成员国的货币与英镑脱离联系。1972年6月英国政府宣布英镑实行浮动汇率,对区内资金移动加以管制,英镑区的范围缩小到了只包括英国本土和爱尔兰,英镑区基本上瓦解了。
  法郎区:法国控制下的排他性国际货币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法郎区的成员主要是法国和当时的法国殖民地、托管地。区内各成员国货币都与法郎保持固定比价,区内贸易用法郎结算,资金流动不受限制,黄金外汇储备集中在法国保管。法国殖民地和托管地纷纷独立后,有些国家退出了法郎区。其成员国主要有法国、塞内加尔、马里、象牙海岸、上沃尔特、贝宁、尼日尔、多哥、喀麦隆、乍得、中非、加蓬和刚果等。
  美元区:美国控制下的排他性国际货币集团,成立于1939年,前身是1934年美国废除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后所建立的美元集团。美元区不像英镑区、法郎区那样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区内各国货币对美元保持固定比价,对外贸易不实行外汇管制,并把大部分黄金和外汇储备存于美国,贸易结算通过美元进行。这样美国通过这个以美元为主的区内附属性汇率制度,增强其对世界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控制。美元区主要包括美国及其属地、玻利维亚、加拿大、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多米尼加、巴拿马、菲律宾、委内瑞拉等。
  由于英镑区、法郎区和美元区的存在,世界上出现了以英镑、法郎和美元为中心的三个依附性汇率体系。这样世界外汇活动就主要集中在英镑、法郎和美元之间,世界各国五花八门的外汇交易就简化为以几个大国货币为主的体系。而这些大国则利用各自的货币集团控制成员国,对抗其他货币集团,使外汇交易向有利于这些大国的方向发展。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结束了20年代西方国家相对稳定时期。相对稳定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制也随之瓦解了,各种对立的、排他性的货币集团及其依附性的汇率制随之出现,以帝国特惠制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时。这一切使得国际贸易和金融关系受到严重影响而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不难看出,这种国际金融的混乱和动荡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所起的催化作用。
  2.布雷顿森林体系及其固定汇率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古典的金本位制退出了历史舞台,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固定汇率制取而代之,成为占世界统治地位的汇率体系。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建立一个世界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迫在眉睫。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取代了英国在全球长期的首富地位,成为世界的政治、经济霸主。西欧国家曾经是国际政治经济中的主宰力量,现在已沦为二三等国家。在欧洲和日本忙于清理战争的废墟瓦砾的时候,美国的经济影响则在进一步扩大。它一方面担负起了援建盟国的任务,另一方面又乘机扩展它的世界霸权。这些任务当然牵涉到巨额资金在国际范围的流动。
  于是,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霸主,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世界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以便于外汇的流通和结算。
  其次,第二次世界大战既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又对战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战争破坏带来了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和扩大。战时发展起来的军事工业也大批转入民用工业,为整个工业带来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许多新兴工业部门应运而生。资本主义世界出现了一个比历史上工业革命更为广泛深刻的科技革命。
  在这一背景之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更为紧密了,国际资本的流动也迅速增加。这是迫切需要建立一个统一的货币汇率体系的原因之二。
  第三,30年代经济与社会的动荡,以及两次世界大战的教训,给40年代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家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他们总结经验,决心要建立一个新的货币汇率体系,以避免经济混乱和减少大萧条的影响。
  为构划一个新的国际经济秩序,1944年7月,美、英、苏、法等44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布雷顿森林举行"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又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在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和美国外交家怀特的影响下,这一划时代的会议通过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最后决议书》及由美国提出的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两个协议,从而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与会者当时都清晰地记得早些时候金本位的失败,他们吸取了历史的教训,设计了固定汇率的框架,同时这种固定汇率在必要时又可作适当的调整。这一框架力求降低黄金在外汇交易中的地位。这与凯恩斯对金本位的批判是分不开的。凯恩斯曾写道:"如果……能最终废除黄金那种至高无上的控制我们的地位,把它降到立宪君主的位置,历史的一个新的篇章就会开始。人类就会向自我统治迈出新的一步。"会议降低了黄金的地位,但是美元的地位却被抬高了。美国在世界大战期间已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和黄金,成了世界金融霸主。这种霸主的地位在国际货币制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那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之下,金与美元一起成了二元君主制。黄金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货币。美元直接与黄金挂钩,确立比价为35美元1盎司黄金。其他货币都与美元和黄金定出比价。例如,12.5英镑等于1盎司黄金。在既定的黄金与美元比价之下,这就意味着美元和英镑的官定比价为35美元=12.5英镑,或者说2.80美元=1英镑。这样,一系列的货币就由这一国际协议固定下来了。
  实际上布雷顿汇率体系是以美元为基准通货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其他国家的政府和中央银行只要取得已成为世界货币的美元,就能按35美元1盎司黄金的比率取得黄金。美元就同黄金一样成为许多国家的储备。
  与古典的金本位制不同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采用的是固定汇率体系,而这种固定汇率又是可作适当调整的。
  固定汇率体系的主要依据是,第一,国际流通货币的真正价值是可以预测的;第二,利息率从长远来讲在不同的国家会趋于相等,至少在理论上是如此。这第二条依据也可以通过前面论述的供求理论予以解释。
  假如有甲、乙两个国家,甲国收支平衡有逆差,笼罩在通货迅速膨胀和高利息率的阴影之下。乙国则相反,收支平衡上有顺差,因而有低通货膨胀和低利息率。假定在固定汇率之下对资本流通没有任何限制,那末,乙国的资金就会流入甲国,以从高利息率中获利。然而甲国由于资金供给的增加,国内可获得的信贷也会增加,通过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利息率会降低。同时在乙国,资金供给的减少,可获得的信贷也会减少,导致高利息率。甲国由于利息率低,其经济会逐渐扩展,通货膨胀会降低,最终会结束收支平衡上的逆差。资金在甲国和乙国之间会持续流通下去,直到两国利息率相等,这样也就达到了平衡点。
  事实当然要比这里论述的复杂得多。上面理论上假定国与国之间资金的流通不受限制,低利息率会自动地促使经济扩展,以及两国政府无所事事地坐在那里。在实际上,乙国政府很可能会放慢或阻止资金外流到甲国,或者阻止甲国相对便宜的货币流入乙国。有一个办法可以缓和两国之间的资金流通,那就是通过改变货币的价值,但这是背离固定汇率的原则的,而布雷顿森林体系恰恰就在固定汇率制上引进了这一条。
  布雷顿森林体系在1945~1971年间成功地保持着固定汇率,同时,在一国货币离开它应有的或基本的价值线太远的时候,比价可以得到调整。德国马克曾好几次向上调整,而英镑在1967年从2.80美元1英镑贬到2.40美元1英镑。
  这种调整是通过政府的干预予以实施的。
  当汇率从基准平衡点移开时有能力予以调整,从而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固定汇率体系,这是布雷顿森林体系与金本位的关键区别。有了这一既固定又可适当调整的汇率体系,世界外汇市场得到了双重的优越性:一是它一方面仍基于稳定的金本位,汇率可以逐月预测,因而鼓励了世界贸易和资本的流通;二是这一体系采用具有一定灵活性的固定汇率,相对持久的价格可以通过汇率变化得到一定的调整,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本位之下那种痛苦的通货紧缩和大量的失业。
  在二次大战后到70年代初的30多年中,这个世界一直是事实上的美元本位制。美元是核心的货币,大多数国际贸易和金融都以美元结算和支付,汇率的标定也是以美元为基准。在这一阶段世界经济繁荣,工业国开始减少贸易壁垒,使它们的货币可以自由转换。欧洲和亚洲的经济从废墟中恢复,并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着。然而,这种经济的发展的背后却包含着自我毁坏的种子。这种自我毁坏的种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第一,美国国际收支出现逆差和严重的通货膨胀。德国、日本等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很快就出现了贸易顺差,而美元则在国外堆积起来。美国又由于国外军事项目的支出(包括越战)和美国公司国外投资的增长,国际收支形势江河日下,到60年代美国倒出现了国际收支逆差,国外拥有的美元在1945年还几乎没有,但到70年代初已逾500亿美元了。大量的逆差又加剧了美元的通货膨胀。其结果是美元的实际含金量已经降低。可是通货膨胀又大量转嫁到国外,持有美元的国家都因此受到损失。可是这个转嫁出去的通货膨胀总有一天又会回到美国去的。
第二,国际流通资金庞大,美元在巨资面前无能为力。在60年代末,70年代初,世界经济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工业国减少贸易壁垒,使得国际经济、金融活动十分活跃,这样国际范围资金的流通规模巨大,已使美国政府难以维持官定汇价。人们开始对"全能的美元"丧失信心。
  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国际收支逆差的增大,严重的通货膨胀,都使美国难以维持原定的汇率巨大的国际资金流通又把转嫁出去的通货膨胀送回到了美国。布雷顿森林体系终于到了逊位的时候。1971年8月,尼克松总统正式切断了美元与黄金的联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到此结束。这时美元不仅贬值,而且不再自动地转换为资产,不再允许外国政府与中央银行将美元换成黄金,不再正式规定美元与其他货币的比价。
  这一变化,对世界各国影响极大。因为这在一方面是冻结了国外部分欠帐,甚至把部分欠帐一笔勾销;另一方面又是将以黄金计价的债款打了折扣。据统计,1971年底美元第一次贬值7.89%,也就是从35美元1盎司黄金贬为38美元1盎司,仅发展中国家的外汇储备损失就达13.56亿美元。其后美元又第二次贬值,乃至最终同黄金脱钩,美元购买力不断降低,世界各国为此受的损失就更大了。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结束,世界进入了现在这个浮动汇率的时代。
  3.当代外汇市场及其浮动汇率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世界金融进入了浮动汇率体系。当一个旧的体系破裂时,并不意味着一个完善的新体系就在眼前。在70年代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主要成员国举行了一次又一次的会议,试图建立一个新的体系来替代布雷顿森林体系。但是未能达成协议。在没有人能设计出一个新体系的情况下,金融世界自然而然地走进了浮动汇率体系的阶段。
  浮动汇率体系是指一国的货币汇价不规定上下波动的幅度,外汇汇率主要由供给和需求的市场力量决定。在浮动汇率体系中,货币的相对价格由人们、公司和政府之间的买卖来决定,任其自由涨跌,中央银行没有义务予以维持。理论上尽管如此,但在实际上,中央银行或多或少还是有所干预的。因而浮动汇率可以分为两类:自由浮动汇率和管理浮动汇率。这是根据不同程度的政府干预予以区分的。政府干预指通过政府买卖货币或外汇以影响汇率。例如日本政府可能在某一天购买10亿美元价值的日元,去与美元交换。这会导致日元价格的升值或贬值。政府在认为其汇率过高或过低时,往往会有较大的干预。自由浮动汇率纯粹由供给和需求决定,没有任何政府干预。当政府干预交易市场从而影响汇率时,这一体系就是管理浮动体系。
  自由浮动体系完全可以用本章开始时描述的供求关系来解释,外汇的价格完全由供给和需求的力量来决定。如果汇率是5元人民币换1美元,中国进口许多美国商品,而美国进口较少的中国商品,这就意味着中国需大量美元去购买美国商品,而美国则向中国提供较少的美元。可是,对美元的过高的需求会抬高美元价格,或者说,会降低人民币的价格。
  从理论上讲,汇率就会停在外汇市场的平衡点上。当美元变得更贵的时候,要进口美国商品、服务和投资时,中国就得支付更多的人民币,于是对进口的需求就会下降。现在人民币便宜了,外国人购买我们的商品会付少些,他们就想买更多的中国商品。自由浮动汇率就是这样周而复始地运转着。美国在70年代中期和里根政府早期,以及其他一些国家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后的几年中,都试行过自由浮动汇率体系。
  这也许是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的一种反动。当时各国都避免对外汇市场作任何实质性的干预,而是允许市场去决定其货币的价值。
  在自由浮动汇率中,政府是完全被动的。但在实际上,那些实行纯粹自由浮动制的国家先后都暴露出各种弊病来。为时不久,各国政府就开始插手外汇交易了,它们用买卖货币的方式去阻止汇率的急剧劳荡,以保持官方宣布的与别国货币之间的平价。于是我们就有了浮动汇率的另一种形式,即管理浮动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后直到今天,大多数国家都采用这一体系,包括美国、日本和英国等。在这一体系之下,国家除了买进和卖出货币以减少外汇每天的波动外,有时也会作些体制上的干预。1973年以后,英国、加拿大、日本和美国都经常采用这一手段。
  目前,我们看到许多不同汇率体系同时并存。西欧国家自成一个货币体系。
  自1973年以来,三个主要货币区--美元、日元和欧洲货币--或多或少都反对对方的自由浮动。许多国家、特别是小国,都把它们的汇率与大国货币挂钩。这些货币集团、包括欧洲货币体系,都允许它们的货币相对于世界其他国家作灵活调整,以稳定其汇率。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货币作为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别国货币的手段,是货币职能在当代的一种延伸。外汇市场的汇率往往是由货币的供求关系决定的。金本位制在三四十年代由于世界经济的冲击退出了历史舞台。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取而代之。这是一个固定汇率但又可作适当调整的体系。这一体系对稳定世界金融、促进国际贸易和投资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在70年代初随着国际外汇流通量的激增,随着美国经济地位的相对下降,严重的通货膨胀带来了美元贬值,世界经济、贸易和金融矛盾激化,布雷顿森林体系寿终正寝。随后世界市场进入了浮动汇率、特别是管理浮动汇率的时代。浮动汇率制一度促进世界贸易和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但外汇市场毕竟受到经济发展的制约,时兴时衰,不时地在那儿捉弄着弄潮儿。人们设想过世界货币,但特别提款权显然成不了气候。人们还在争论,还在探索,到底怎样的外汇体系是最理想的?崇拜黄金的人还想回到金本位去;看到70年代浮动汇率好处的人则针砭任何政府干预,鼓吹彻底的自由浮动汇率。最近又有人著书立说提倡取消各国货币,建立大一统的世界货币,这样外汇市场的一切辛酸苦辣,一切投机钻营,都会随之烟消云散。但是,这种想法也许太遥远了吧,眼下就连欧洲共同体内部还统一不起来,今秋的货币危机竟然使英国、意大利不得不退出欧洲货币体系。
  看来我们现在只能说:良方难觅,沉疴尤在。然而,不管怎样,外汇市场还是真正地建立起来了,而且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日历

最近发表

图标汇集

  • 订阅本站的 ATOM 1.0 新闻聚合
  • 订阅本站的 RSS 2.0 新闻聚合

Powered By Z-Blog 1.7 Laputa Build 70216

Copyright SAXO.CN. All Rights Reserved.